微信的“用完即走”理念使小程序自发布以来就引发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。
但任何新技术的开发运用都如硬币的两面,善用之则为福,不善用之则为祸。早在8月时,腾讯发布公告称,部分小程序涉嫌恶意绕过平台审核,将用户引导到外部渠道,违规发布色情、低俗、赌博等违规信息,腾讯称对此类小程序的恶意违规行为,绝不容忍。
在微信小程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,一些违规小程序也逐渐出现,以隐蔽手段侵害消费者利益。部分小程序涉嫌恶意绕过平台审核,将用户引导到外部渠道,违规发布色情、低俗、赌博等违规信息;个别不法分子趁 机开发用于诈骗的小程序,经过“伪装”后出现在微信平台上;部分电商类小程序出现了过度营销的倾向,甚至衍生出制假售假的“新阵地”;诸如非法现金贷等传统的“黑色产业”也盯上了小程序,让不少人落入高利贷陷阱。小程序一时卷入是非旋涡,引发公众质疑。
应该说,小程序本身没有罪,但小程序功能的实现依托于具有海量用户的微信平台,若不加以审慎防范和严格监管,则很容易被某些违法违规产品和行为钻空子,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。微信小程序出现的种种乱象,与平台准入门槛过低、监管机制不健全、监管力度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微信平台负有不可推脱的管理责任。
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: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、复制、发布、传播法律、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。微信公布违规小程序名单,并表示对小程序违规行为绝不容忍,是平台发挥监管作用、净化网络空间的题中应有之义。完善监管体系、准入机制和评估标准,加强对开发者的约束和准入管理,持续通过技术规范和人工审核的方式加强识别,坚决打击违规小程序,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到“把关人”的责任,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,这也是平台必须坚守的“初心”。
打击违规小程序,也不能光靠平台“清理门户”。斩断违规小程序的黑色利益链条,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。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,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处罚措施,铲除微信非法小程序滋生的网络土壤;广大网络用户也要提高法律意识,对非法小程序进行积极举报。如此,我们才能拥有健康良好的微信小程序生态,拥抱更加清朗、安全的移动互联网生活。